司法是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执行”则是让司法判决从“纸上权益”变为“现实权益”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面对“执行难”中的强制腾房痛点,检察机关立足民事执行监督职能,应法院邀请参与监督强制腾房行动,以“事前精准筹备、事中全程跟进、事后深化协作”的闭环监督模式,确保执行程序合法、行为文明、结果公正,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筑牢司法权威与法治信仰。
一、精准筹备,以专业审查筑牢监督“前置防线”
强制腾房涉及当事人财产权益、居住保障等核心利益,稍有疏漏便可能引发矛盾风险。为确保监督质效,检察人员在腾房行动前主动介入,以“细之又细”的专业审查,为规范执行打下坚实基础。一是严把“法律依据关”。检察人员逐一审查所涉案件的执行依据,对照《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等法律法规,核查执行依据的合法性、执行方案的合理性 —— 从判决内容是否明确房屋权属,到执行通知是否依法送达,再到腾房预案是否考虑被执行人及案外第三人的基本居住需求,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确保执行“于法有据”。二是畅通“沟通协同关”。检察监督并非“被动旁观”,而是“主动协同”。检察人员提前与执行法官深入沟通案情,明确监督重点,如是否存在超范围执行、是否保障被执行人陈述申辩权、是否需防范突发冲突等。明确“全程记录执行过程、优先保障申请人居住权”的监督底线。
二、全程跟进,以精准监督守护执行“程序正义”
腾房现场是矛盾交织的“第一线”,也是检察监督的 “主战场”。检察人员始终以“在场不缺位、监督不越位”的原则,全程紧盯执行环节,确保每一步操作都经得起法律检验与群众监督。一是科技赋能,让执行过程“可回溯、可监督”。为防范执行程序不规范、证据留存不完整等问题,检察人员督促并见证执行法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固化执行流程,法院执行局采用执法记录仪、高清摄像头对腾房全程录音录像,从“敲门释法”到“物品清点”,再到“房屋交付”,每一个环节都实时记录,既便于事后回溯评估,也为可能出现的异议提供客观证据;同时联合公证处开展“双记录”,公证处人员与检察人员同步见证,形成“执行 + 监督 + 公证”的三重保障,让程序正义“看得见、留得下”。二是释法析理,让司法温度“暖人心、化矛盾”。强制腾房并非“简单清场”,更需兼顾法律威严与人文关怀。检察人员督促并见证执行干警在现场针对被执行人的抵触情绪开展耐心劝说,既讲明拒不执行的法律后果,也倾听其合理诉求,努力化解对抗心理。三是即时纠错,让监督效能“不打折、无死角”。检察监督的核心在于“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腾房过程中,检察人员与执行人员保持实时沟通,对发现的程序瑕疵第一时间提出整改建议,有效维护了执行秩序。
三、深化协作,以联动合力破解“执行难”痛点
强制腾房并非“法院单打独斗”,更需多方协同、凝聚合力。检察机关在监督过程中,主动推动“法检联动”向“多元协作”延伸,构建起“法院主导、检察监督、多方见证”的执行监督格局。一是强化法检“双向赋能”。检察机关通过现场监督,既为法院执行提供“程序把关”,也通过总结典型案例为法院规范执行提供参考;法院则通过邀请检察官监督,增强执行工作的“公信力”,减少当事人对执行程序的质疑。二是引入“第三方见证”增强公信力。为使执行过程更透明、更公开,法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网格员、公证处人员等参与全程见证。在集中腾房行动中,人大代表现场观察执行流程,政协委员对“被执行人权益保障”提出建议,社区网格员协助开展群众工作,多方力量共同见证执行过程,既监督了法院与检察院的履职,也向社会传递了“生效判决必须履行”的司法信号,赢得了当事人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四、展望未来,以检察担当守护“司法为民”初心
检察监督是破解“执行难”、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力量。检察机关将以腾房监督为契机,持续深化民事执行监督职能。一是提升监督专业化水平,通过开展“执行监督专项培训”“典型案例研讨”,使检察人员熟练掌握执行程序、财产处置等专业知识,确保监督“精准有力”。二是完善监督长效机制,推动建立“案件信息通报”“监督意见反馈”“整改效果评估”的闭环机制,实现从“个案监督”向“类案治理”的转变。三是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针对涉及“住房、养老、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执行案件,及时开展监督,切实解决群众“胜诉权益兑现难”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执行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真正打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
司法权威不容挑衅,合法权益不容侵害。检察机关将始终以“如我在执,念念在兹”的责任感,坚守监督职责,与法院携手同行,让“纸上判决”变为“真金白银”,让“司法公正”可感可触,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贡献检察力量!